别让肠镜检查变成健康焦虑的牺牲品
每年一次肠镜检查就能预防肠癌?这并非绝对真理。临床实践中,许多患者因惧怕癌症而频繁进行肠镜检查,甚至每半年一次,声称“查得快要成精了”。然而,这种过度检查不仅劳民伤财,还可能造成身体和心理负担,甚至适得其反。
肠镜检查,作为诊断大肠疾病的“金标准”,并非想做就能做。其背后潜藏着许多误区和商业套路,需要我们擦亮双眼,警惕过度医疗。盲目跟风,让健康焦虑成为被牵着鼻子走的借口,实在不可取。
很多人误以为肠镜检查只是简单地“看看肠子”,其实不然,它远比想象中复杂,尤其在早期癌变识别方面具有极高价值。然而,进行肠镜检查的前提是属于需要筛查的人群。《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0年版)》明确指出,高危人群(例如有家族史、肠息肉病史、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等)才需定期筛查。而对于无症状、无家族史、生活规律的健康人来说,频繁的肠镜检查属于过度医疗。
展开剩余78%肠镜并非无痛无创的操作。它需要进行肠道清洁、配合麻醉,甚至可能伴随肠穿孔、出血等并发症风险。任何侵入性检查都不应轻率决定。
近年来,“年轻人也容易得肠癌,所以我每年都要检查”这样的说法在门诊屡见不鲜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尽管结直肠癌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但其高发人群仍然是中老年人。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55万例结直肠癌新发病例,其中70%以上集中在50岁以上人群。
更直白地说,一些机构将肠镜检查作为“高端体检套餐”的标配,甚至营造出不做检查就是不负责任的氛围,这种“医美化”的倾向,对医疗系统和患者都造成了损害。
不久前,一位42岁的女士因腹胀、排便不规律来就诊,怀疑自己“检查不够仔细”。 详细询问她的生活习惯后,我们发现她饮食辛辣刺激,且饮食不规律,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,她患的是肠易激综合征,并非需要频繁进行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。
关键在于:肠镜检查只是工具,而非万能钥匙。决定健康的因素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判断,而非盲目重复的检查。根据国家卫健委及中华医学会的相关建议,低风险息肉患者建议3-5年复查一次;高风险病变或家族史患者则需遵医嘱定期复查。这意味着,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每年进行肠镜检查。检查频率的设定应基于风险评估,而非“多多益善”。这就好比修车,车况良好无需天天进厂维修,过度维修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许多人将预防癌症的希望寄托于各种检查,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。真正影响肠道健康的是生活方式: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充足睡眠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,才是肠道健康的“幕后英雄”。膳食纤维的摄入对预防肠息肉和结直肠癌有显著作用,研究表明,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可以显著降低肠癌风险。
此外,心理状态常常被忽视。焦虑、紧张、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肠道神经和菌群平衡,肠道并非机器,也会“情绪化”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,肠胃功能很难保持正常。
信息爆炸时代,“碎片化”的健康信息充斥网络,一些文章和短视频故意渲染恐慌情绪,例如“90后肠癌高发”、“每天排便一次也可能是癌”等耸人听闻的标题,却缺乏科学依据。这种“标题党式”的健康科普正在悄然破坏公众的医学判断力。
另一个问题是,一些患者被各种医学术语吓到,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绝症,反复进行检查。长此以往,不仅经济压力巨大,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负担。医学不该靠吓唬人来推动。
肠镜检查并非毫无意义,它仍然是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。关键在于识别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的信号。以下几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:大便颜色改变(持续性黑便或鲜红色血便);排便习惯改变(突然持续腹泻或便秘);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;家族成员患有结直肠癌、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。这些都是高风险信号,出现这些症状时,肠镜检查并非“可选项”,而是“必须项”。
作为医生,我想真诚地说:医学的核心从来不是多查,而是查对。有时候,少做一次不必要的检查,反而是对身体最大的善待。肠镜检查是工具,而非护身符;科学认知才是真正的“健康底气”。别让焦虑替你做选择,也别被“检查等于安心”的假象所迷惑。做一个理性、清醒、对自身健康负责的人,才是健康长久的保障。
健康声明:以上内容仅为结直肠癌筛查与健康管理的科普参考,具体检查频率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。若有相关症状或家族史,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与评估,切勿自行诊断或延误病情。
参考文献:
[1]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.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0年版)[J].中华消化杂志,2020,40(12):803-819.
[2]国家癌症中心.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现状分析报告(2022年)[R].国家癌症中心发布,2023.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